石雷之乡 铜墙铁壁——走访大泽山抗日根据地
石雷之乡 铜墙铁壁——走访大泽山抗日根据地
石雷之乡 铜墙铁壁——走访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新华社青岛5月24日电 题:石雷之乡 铜墙铁壁——走访大泽山(dàzéshān)抗日根据地(gēnjùdì)
大泽山,群峰蜿蜒起伏,苍翠的树木挺立在(zài)嶙峋岩石间,仿佛在诉说着80多年(duōnián)前(qián)血与火的抗争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,记者来到大泽山抗日根据地,追寻(zhuīxún)先烈战斗足迹。
大泽山是胶东西部最高山脉,横跨平度、莱西、莱州(láizhōu)等地。《中共(zhōnggòng)平度地方史》第一卷记载,根据中共苏鲁豫(sūlǔyù)皖边区省委关于“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根据地”的指示,1938年9月,中共胶东特委与八路军山东人民(rénmín)抗日游击队第五(dìwǔ)支队司令部,由掖县迁至平、招、莱、掖交界(jiāojiè)的葛城一带。同年9月18日,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于掖县沙河(shāhé)完成整编,由司令员高锦纯、政委宋澄率六十一团和六十二团进驻掖平边界的夏邱堡一带,开辟根据地。
1941年,大泽山西麓的(de)高家、韭园、南台、北台、所里头五个村(cūn)的民兵组建高家民兵联防,成为保卫根据地的重要力量。
图为报警钟旧址(jiùzhǐ)航拍。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
记者徒步前往高家民兵联防遗址之一的报警钟(jǐngzhōng)旧址,水泥路很快变成依山修凿(xiūzáo)的石阶,再往上(shàng),山路完全隐没于杂草灌木中。拨开荆棘前行(qiánxíng)约10分钟,一块巨大岩壁旁,报警钟映入眼帘,岩壁上刻(shàngkè)着“开展地雷战”“保卫根据地”的繁体字标语。站在这里,山下高家、韭园等村庄与蜿蜒的道路尽收眼底。
“当年民兵就在这里轮流放哨,发现(fāxiàn)日伪军立即(lìjí)敲钟报警。钟声能传遍方圆数里(shùlǐ),村民听到就会立即转移。”平度市委党史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永学说。
图为报警钟旧址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王凯 摄
记者从平度党史资料中了解到,从1938年开始,日伪军多次到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进行(jìnxíng)“扫荡”,大肆烧杀(shāoshā)抢掠。仅高家村(gāojiācūn)在1942年就连续三次遭到日军烧杀,全村222户人家,有183户房屋被烧光(shāoguāng),许多群众无家可归。
为抗击侵略,《中共平度(píngdù)地方史》第一卷(dìyījuàn)记载,高家民兵联防就地取材,开始研制石雷。经过反复试验,高家村石匠高方和于1941年秋造出了第一个石雷并爆炸(bàozhà)成功。此后,各村继续改进,掀起了制造石雷的(de)热潮。
平度市档案馆原副研究馆员、高家民兵联防总指挥高禄云(gāolùyún)的儿子高永利说,一天夜晚,父亲带领18名民兵,每人肩扛两个石雷,悄悄摸到日军据点并埋好地雷(dìléi)。后来,敌人发现了他们,刚追(zhuī)出门就踩响(xiǎng)了地雷,死伤惨重。
高禄云曾在一篇题为(tíwèi)《大泽山下巧(xiàqiǎo)摆石雷阵》的文章中写道:“我们创造出(chū)石雷的多种使用方法。从拉雷、绊雷开始,到连环雷、子母雷(zimǔléi)、前踏后响雷、水雷、夹子雷、滚雷、空雷等40余种。”史料显示,大泽山民兵发明的石雷战(zhàn),打得敌人闻风丧胆,令日伪军哀叹“进了大泽山,把命交给天”,大泽山因此被誉为(bèiyùwéi)“石雷之乡”。抗战期间,高家民兵联防与敌人作战600余次,歼敌700余名,缴获各种(gèzhǒng)枪支700余支。《平度市(píngdùshì)军事志》记载,1943年8月,高家民兵联防被胶东军区授予“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”光荣称号。
在大泽山抗日根据地中,还有众多(zhòngduō)当年的(de)医疗救护场所。记者从旧店镇土门杨家村西侧一条土路上山,穿越密林和藤蔓,陡峭的坡道需要手脚(shǒujiǎo)并用攀爬,时不时有蜈蚣出现在脚下。途中,记者的大腿、小腿和手臂被荆棘的刺划出了血口子。徒步近1小时(xiǎoshí)后(hòu),一个隐蔽的天然山洞出现在密林中。洞内阴冷潮湿,水滴声清晰(qīngxī)可闻。当地干部专家告诉记者,这就是西海抗战医院休养所旧址之一的土门杨家山洞。
图为西海抗战医院休养所(xiūyǎngsuǒ)旧址之一的土门杨家山洞。新华社记者王凯(wángkǎi) 摄
平度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高瑞吾介绍,1945年春末,日伪军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发动(fādòng)了最后一次“扫荡”。当时西海军分区卫生处(wèishēngchù)第二卫生所迅速转移,部分伤病员被(bèi)转移到这个山洞里(lǐ)。山洞潮湿阴冷,又不能生火,夜间只好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御寒(yùhán),白天没有敌情的时候可以出洞晒晒太阳。半个月后,反“扫荡”胜利结束,伤病员这才(zhècái)下山。
图为(túwèi)西海抗战医院休养所旧址之一的土门杨家(yángjiā)山洞内一角。新华社记者王凯 摄
站在大泽山上远眺,山下是(shì)成片的(de)葡萄园和樱桃园(yīngtáoyuán)。昔日(xīrì)的战场,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(qū);当年让日寇闻风丧胆的“石雷之乡”,现在成为“中国葡萄之乡”。那些浸透先烈鲜血的石头,不仅炸退了侵略者的进攻,更炸出了一条民族新生的道路;那些用生命铸就的“铜墙铁壁”,永远守护着这片英雄的土地。
新华社青岛5月24日电 题:石雷之乡 铜墙铁壁——走访大泽山(dàzéshān)抗日根据地(gēnjùdì)
大泽山,群峰蜿蜒起伏,苍翠的树木挺立在(zài)嶙峋岩石间,仿佛在诉说着80多年(duōnián)前(qián)血与火的抗争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,记者来到大泽山抗日根据地,追寻(zhuīxún)先烈战斗足迹。
大泽山是胶东西部最高山脉,横跨平度、莱西、莱州(láizhōu)等地。《中共(zhōnggòng)平度地方史》第一卷记载,根据中共苏鲁豫(sūlǔyù)皖边区省委关于“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根据地”的指示,1938年9月,中共胶东特委与八路军山东人民(rénmín)抗日游击队第五(dìwǔ)支队司令部,由掖县迁至平、招、莱、掖交界(jiāojiè)的葛城一带。同年9月18日,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于掖县沙河(shāhé)完成整编,由司令员高锦纯、政委宋澄率六十一团和六十二团进驻掖平边界的夏邱堡一带,开辟根据地。
1941年,大泽山西麓的(de)高家、韭园、南台、北台、所里头五个村(cūn)的民兵组建高家民兵联防,成为保卫根据地的重要力量。
图为报警钟旧址(jiùzhǐ)航拍。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
记者徒步前往高家民兵联防遗址之一的报警钟(jǐngzhōng)旧址,水泥路很快变成依山修凿(xiūzáo)的石阶,再往上(shàng),山路完全隐没于杂草灌木中。拨开荆棘前行(qiánxíng)约10分钟,一块巨大岩壁旁,报警钟映入眼帘,岩壁上刻(shàngkè)着“开展地雷战”“保卫根据地”的繁体字标语。站在这里,山下高家、韭园等村庄与蜿蜒的道路尽收眼底。
“当年民兵就在这里轮流放哨,发现(fāxiàn)日伪军立即(lìjí)敲钟报警。钟声能传遍方圆数里(shùlǐ),村民听到就会立即转移。”平度市委党史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永学说。
图为报警钟旧址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王凯 摄
记者从平度党史资料中了解到,从1938年开始,日伪军多次到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进行(jìnxíng)“扫荡”,大肆烧杀(shāoshā)抢掠。仅高家村(gāojiācūn)在1942年就连续三次遭到日军烧杀,全村222户人家,有183户房屋被烧光(shāoguāng),许多群众无家可归。
为抗击侵略,《中共平度(píngdù)地方史》第一卷(dìyījuàn)记载,高家民兵联防就地取材,开始研制石雷。经过反复试验,高家村石匠高方和于1941年秋造出了第一个石雷并爆炸(bàozhà)成功。此后,各村继续改进,掀起了制造石雷的(de)热潮。
平度市档案馆原副研究馆员、高家民兵联防总指挥高禄云(gāolùyún)的儿子高永利说,一天夜晚,父亲带领18名民兵,每人肩扛两个石雷,悄悄摸到日军据点并埋好地雷(dìléi)。后来,敌人发现了他们,刚追(zhuī)出门就踩响(xiǎng)了地雷,死伤惨重。
高禄云曾在一篇题为(tíwèi)《大泽山下巧(xiàqiǎo)摆石雷阵》的文章中写道:“我们创造出(chū)石雷的多种使用方法。从拉雷、绊雷开始,到连环雷、子母雷(zimǔléi)、前踏后响雷、水雷、夹子雷、滚雷、空雷等40余种。”史料显示,大泽山民兵发明的石雷战(zhàn),打得敌人闻风丧胆,令日伪军哀叹“进了大泽山,把命交给天”,大泽山因此被誉为(bèiyùwéi)“石雷之乡”。抗战期间,高家民兵联防与敌人作战600余次,歼敌700余名,缴获各种(gèzhǒng)枪支700余支。《平度市(píngdùshì)军事志》记载,1943年8月,高家民兵联防被胶东军区授予“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”光荣称号。
在大泽山抗日根据地中,还有众多(zhòngduō)当年的(de)医疗救护场所。记者从旧店镇土门杨家村西侧一条土路上山,穿越密林和藤蔓,陡峭的坡道需要手脚(shǒujiǎo)并用攀爬,时不时有蜈蚣出现在脚下。途中,记者的大腿、小腿和手臂被荆棘的刺划出了血口子。徒步近1小时(xiǎoshí)后(hòu),一个隐蔽的天然山洞出现在密林中。洞内阴冷潮湿,水滴声清晰(qīngxī)可闻。当地干部专家告诉记者,这就是西海抗战医院休养所旧址之一的土门杨家山洞。
图为西海抗战医院休养所(xiūyǎngsuǒ)旧址之一的土门杨家山洞。新华社记者王凯(wángkǎi) 摄
平度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高瑞吾介绍,1945年春末,日伪军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发动(fādòng)了最后一次“扫荡”。当时西海军分区卫生处(wèishēngchù)第二卫生所迅速转移,部分伤病员被(bèi)转移到这个山洞里(lǐ)。山洞潮湿阴冷,又不能生火,夜间只好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御寒(yùhán),白天没有敌情的时候可以出洞晒晒太阳。半个月后,反“扫荡”胜利结束,伤病员这才(zhècái)下山。
图为(túwèi)西海抗战医院休养所旧址之一的土门杨家(yángjiā)山洞内一角。新华社记者王凯 摄
站在大泽山上远眺,山下是(shì)成片的(de)葡萄园和樱桃园(yīngtáoyuán)。昔日(xīrì)的战场,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(qū);当年让日寇闻风丧胆的“石雷之乡”,现在成为“中国葡萄之乡”。那些浸透先烈鲜血的石头,不仅炸退了侵略者的进攻,更炸出了一条民族新生的道路;那些用生命铸就的“铜墙铁壁”,永远守护着这片英雄的土地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